
“踏实!”是豆东阳给人最初的印象,而接触下来,“很敢!”便成为了豆东阳的代名词。他为人真挚坦诚,做事认真负责。2016年入所工作后,在暴风雨中成长的豆东阳作为主要总体人员,参与了“海眼”系统的研制和交付,逐渐成长为可独当一面的某专项主管设计师。

敢上敢拼搏
初来七一五所实习时,豆东阳所学的船舶专业跟声纳技术关系不紧密,对工作上的事情他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事们又都忙得顾不上仔细指导,这让他遇到问题时更加手足无措。要强的他决定先从力所能及的工作开始,虽然不负责技术工作,但是他希望自己能干多少就干多少。由于外场缺人,他便被派去负责项目现场组织工作。
参加工作的头两年,豆东阳几乎“泡”在了项目现场,一年十几次试验连轴转,年平均出差时间150天。还记得出海试验时,半夜里的海况常常变幻莫测,风浪稍大就可能导致试验船上的设备移位带来损失。一整天的试验已经让船上的同事们疲惫不已,在摇晃中已沉沉睡去。而作为现场负责人的豆东阳却放心不下,不敢睡得太深。突然,船身变得摇晃起来。设备怎么样了!豆东阳强忍着晕船带来的呕吐感从床上爬起,踉踉跄跄地来到甲板检查设备情况,正巧碰上了同样心系设备的项目总负责人。虽然刚来不久、做着非常基础的工作,但是他对工作足够上心也足够负责,遇到事情比别人更加敢拼,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的多次试验中,豆东阳都以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将现场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让众多负责人对他这个非科班出身、不起眼的年轻人刮目相看。久而久之,他便开始负责更多重要的任务,逐渐从“门外汉”向“别人不去可以,但你必须去”的声纳技术总体设计师看齐。
敢做敢担当
2019年底,南海,两股台风叠加,海况变得越来越差,试验船在风浪中踽踽独行。豆东阳作为现场负责人,正在驾驶舱紧张谋划着。此次试验意义重大,所里早早调集了精兵强将,并协调了相关力量,在大海深处静静待命。而此时,船舱中的倾斜仪还在摇摆中慢慢上升,已然接近四十度!这在以往试验中从未出现,显然超出了大家的预期。“海浪冲上了二甲板!”“底舱的客房进水了!”透过值班室的玻璃窗望出去,船在巨浪的冲击下大幅度起伏摇摆,天与海在眼前瞬息间转换,月池处的水浪打到了六七十米高,大舱里如同下起了雨一般。船上行走已十分困难,所有的水密门都处于常闭状态,一切和试验无关的甲板活动都被禁止……
整个白天,海况都不理想,指针已到下午五点,天色逐渐变暗,海浪从最高峰值的五到六米缓慢下降。会议室早已一片狼藉,桌椅、茶杯散落一地,专家组和项目团队早已经吐过一轮。“还是不要试了,海况太差了!”“不行!降到安全海况还是可以试一试!”。在他的坚持下,大家最终决定还是做出尝试。方向明确后,大家迅速在启闭口集合,在做好充足防护的情况下,扶着舱边的护栏,再次核对海况,紧张的试验随即开始。启闭口刚开启,海水便立刻扑了上来,前面的同事脸上像刮了刀子一般疼,眼睛也睁不开。豆东阳一边手里拿着塑料袋存放呕吐物,一边指挥工作,直至凌晨两点,终于顺利完成试验委派任务,保障了此次重大试验的有效实施。二十个多小时的试验,早已让他精疲力尽,但保证了所里任务的完成,豆东阳只想着:没白来!好歹做了贡献!
敢闯敢作为
如今,豆东阳已是项目组的技术能手,为保障项目顺利开展,各项试验他总是被安排到现场最关键的岗位。谁能想到,初来时的他可是个水声技术的门外汉,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努力学习。本是跟陌生人讲话都会磕巴的人,变得常常在项目现场见人就问,见事就学。在面临项目难题的时候,豆东阳会打电话请教相关的专家和同事。时间紧、项目急,能够给他详细答复的人并不多,甚至有的会觉得他的问题过于幼稚,这样的情况他没少见,但并没有打消他想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念头,他反倒是变得更加执着。不论是什么专家什么总师,一次问不清楚,那就两次,再不行就三次、四次,直到弄明白为止。
敢闯敢为的性格让豆东阳在短短两年内掌握了不少技术,也因此开始负责技术工作。在形成“海眼”装备新型训练、保障体系的实践中,他凭借自身扎实的技术理论功底,很快找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牵头开展各项“海眼”运用研究,提出多项系统探测新技术,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向工程应用转化,大幅提高了设备在高对抗、强博弈、复杂环境下的效能预报和使用支持,持续有效提高了设备的效能,为客户的用装、用好装提供全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