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有多少朵浪花,就有多少关于七一五所的故事。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七一五所人的心愿在悄悄改变,他们的心愿,我们未曾经历,却不能忘记。


1958年,七一五所的前身海军第三研究所成立。7个人住一个小房间,一个大办公室里50多个人在农家方桌上办公。
那时七一五所人的心愿是能有更好的科研工作环境。


还记得海军三所刚成立时,只有三个人,随后又陆续配备了管理员、会计、保密员、打字员、军医、公务员,这时人数达到17人。
那时,七一五所人的心愿是有更多的同志加入我们。


还记得在武汉东湖上放排完成湖上试验的日子。小小的船上放下设备后,就根本站不下几个试验人员了。
那时,七一五所人的心愿是能有自己的试验船。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1970年,七一五所几千人进驻崇山峻岭,搬到了湖北宜昌新坪。在这山沟里,除了用水不用愁,一切生活用品、粮油食盐,蔬菜肉食一改都要耗时耗人力运进山。
那时,七一五所人的愿望是改善生活条件。


在大山里的十年,七一五所设计绘图、器材准备、工厂加工、试验,都隐蔽在一个狭长的数里路的山谷中进行。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一批立志海军建设的年轻人,在水库、池塘迈出了我国水声工程研制试验的第一步。
那时,七一五所人的愿望是走出三线,去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还记得从三线搬迁至富阳后,因为条件的限制,我们一些设备大多还要在新安江的试验站完成湖试。一辆辆中巴车,送去了我们一个又一个设备,一批又一批试验人员。
那时,七一五所人的心愿是能有一个自己的试验基地。


加入我们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出海试验的机会越来越多,承接的任务也越来越多了。这时,七一五所人的心愿是能研制出顶用的装备,为我国海军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很多心愿早已在这个时代消失,但这些心愿,在我们的时代,听到了回声。




七一五所已经发展成为集应用基础研究、型号研制、生产制造、试验测试、综合服务保障为一体的重点骨干研究所,组织构架和科研生产体系日臻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