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会有一些挑战,让人在“问界、破界、立界、问界”的循环中精进成长。程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锚定在无人系统领域,冲破重重迷雾,不断创新,逐步成长为七一五所无人总体技术的引领者。经过多年历练,他身上增添了更多的自信沉稳、执着坚定,蓄积着无限的能量迎接着每一项挑战。
2014年,恰逢所内某无人系统研制初期,急需更多技术人员加入,刚入所的程烨被招入新的项目组。最初,他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虽然自己之前所学习的流体仿真方向会对工作有些许帮助,但这远远不够,无人领域涉及的专业太多,范围太广,更多时候需要自己去探索,几乎等于是从零开始。面对来自全新领域的挑战,程烨欣然接受。
第一个挑战便是某项目早期原理样机研制。程烨负责结构方面的工作,涉及到三维设计、加工图纸、试验等。这是他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只好抱着厚厚的5本机械设计手册独自琢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整条水下航行器的结构设计;图纸下厂后,又常常驻守在工厂确保生产加工准确无误,甚至与厂里的工艺人员成为了学习搭档,为设备的顺利实装打下了关键的基础。两个月后,整条航行器结构顺利出厂。电装、调试、试验,他更是一个阶段也不放过,每一处都有他的身影。一连串的工程实践和样机生产,让程烨稳扎稳打,拓宽视野。初探无人技术领域,一个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被他一次又一次成功跨越。
无人领域的实验性非常强,且困难多样,有时候甚至出其不意。在担任设计师期间,程烨清楚地认识到,想要打造先进的无人设备、提升总体技术水平,光有理论研究还不够,必须要在各种环境中历经严酷的试炼,才能实现真正突破。
2019年某国内无人装备大赛举办,程烨主动承担起小型无人装备的研制工作。这是七一五所首次自主研制该类装备,试验进展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因为准备时间较晚,且没有研究经验,项目进度异常紧张。在紧张地完成三个月的湖上试验后,来不及进行摸底海试,程烨就和团队马不停蹄地赶赴大连海试比对现场,一待又是两个月。比对后期已是寒冬,试验场每日被冷冽的寒风笼罩,在冰天雪地中,程烨和团队对装备的进行升级改造从未停止,几人泡在试验现场,只有漫天的大雪知道他们在首个无人装备PK上倾注了多少心血。
比对期间,因是首次研制该类装备参赛,团队内部成员倍感紧张。“只要齐心协力,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尽管作为负责人的程烨压力只多不少,他仍旧一边为大家鼓气一边积极收集比赛信息,研究挖掘赛制规则,经常与团队成员反复讨论、推演每个科目的实现方法、关键要素、软硬件调整及测试方案,随后迅速改进。在团队思维碰撞中,装备的智能化、环境适应性、可靠性不断提高,PK成绩节节攀升,最终超越了在多支经验丰富的传统强队,成为了一匹“黑马”,为七一五所无人系统方向研究迈出了关键而又坚实的一步。
无人系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程烨坚信科研的进步要建立在扎实的知识积累、活跃的创新思维以及严谨的实践基础上。
在某重大项目论证中,牵头单位对标国外同行先进水平对七一五所负责的某关键指标提出要求。作为所内技术总体,程烨立即会同相关专业人员对这一指标进行分析论证,一致认为该指标不具备工程可实现性,论证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在经过广泛调研与反复论证计算后,程烨终于发现了问题关键:我们与国外同行对该指标的理解不同,国外使用了相对精度的概念并调整了系统总体设计从而确保该指标实现,在对外宣传时隐去了这一重要信息,而我们简单用绝对精度来理解,困扰项目组许久的问题也终于得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程烨还在继续探索,又发现国外设备在调整系统总体设计时牺牲了一定的作业效率,这让他看到了突破点。在总结国外经验,结合前沿技术提出“领航者”概念,成功解决设备作业效率较低的问题,并因此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支持。
回顾整个历程,程烨感叹,从“零”开始接触无人领域,面对重重困难和无尽未知,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和实践,勇敢问界的精神让他在无人技术研究中越走越远,也帮助他在提升七一五所核心竞争力中贡献出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