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上山能打虎,下海能捉蛟”,古时用这句话来形容真正的勇士。在那次定型海试中,我们就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捉蛟记”。
“试验人员开始上船。”在一声嘹亮的指令中,我们带着所需的试验设备及必要的生活用品登上了某型号船。
在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全方位晃动之后,我们还没等从眩晕中缓过神来,便发觉船体已开始慢慢下潜,时间的流逝似乎也变得缓慢而悠长。尽管无法直接看见船外面的情景,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大海的平静和深沉,感受到海水一点、一点地没过我们的头顶,最终完全把我们拥抱在怀中。
“试验开始,释放设备!”
到达指定深度之后,“捉蛟”战斗正式打响了。我们按照部队指挥员的一条条指令,有条不紊地进行试验。
“报告指挥员,发现疑似目标”,“报告指挥员,确认目标。”“报告指挥员、报告指挥员”。“蛟龙”的轨迹就在这一声声的报告中逐渐显露出身影。
可能是刚开始的跟踪太过顺利,上天决定“调戏”一下我们的神经。就在我们认真记录“蛟龙”的探测参数时,画面突然出现强烈的“异物”信号,导致我们原本正常跟踪的信号丢失了。这可急坏了我们,当时我们用几乎颤抖的双手不停地进行细微的操作,犹如战场上的狙击手一般精神紧绷,睁大眼睛仔细盯着跟踪画面,生怕漏掉某个细节。
但不幸的是,“异物”信号仍然持续存在,期望的奇迹并没有降临。
“不要慌,打开子画面。”
就在这时,晓林副主任的声音自我们的背后传来。声音并不大,但满是镇静,原本精神紧绷的我们也像是突然间有了主心骨,渐渐冷静了下来。
我们连忙按照他的指示操作。一次、两次、三次……经过数次尝试之后,我们仍然没能重新找回目标,晓林副主任于是决定亲自上阵,只见他撸起袖子安稳地坐下,双手自然地放在操作台上,时不时地操作按钮,上半身微微前倾,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
大家也都屏住了呼吸,船舱里只剩下机械转动的声音在有节奏地回荡着。
“抓到目标了!”不一会儿,熟悉的信号再次出现在了屏幕之上,大家也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时候,晓林副主任前倾的身体也略微放松了些,转头招手我们上前。他并没有指责我们,而是一边操作一边给我们演示如何去寻找目标,下次遇到此类情况如何再次精准地找回目标。
站在边上的部队指挥员一边听着,一边笑着对我们说:“姜还是老的辣啊!你们的晓林副主任就是你们所里‘捉’目标能手啊。哈哈哈”听着首长的夸赞,我们内心感慨万千:没有谁生来就擅长“捉蛟”,都是在一次次摸索中通过不断总结宝贵经验而成长起来的,日拱一卒,精进不休。
“试验结束,回收设备,准备上浮返航。”靠岸之后,经过复盘,我们得知此次试验很成功,我们确实擒到了“蛟龙”。
刚刚描述的定型海试只是我们第二研究部“责任高效,激情友爱”精神风貌的一个剪影,东西南北中,在祖国的很多很多地方都有我们部门成员奋斗拼搏的身影,党员突击队亦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或在40°以上的甲板上布放电缆,或在光线不足的条件下调试设备,或在烈日的炙烤下指挥组织。
一个国家的雄心,需要用整个海洋来承载,未来,我们会继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奋力书写新时代国防科研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