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4年6月,还在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的徐雅南,看着实验室里一个个早已奔向大厂的同学,做出了让大家都惊讶的选择——来到七一五所,成为二十多年来实验室里第二个去往军工研究所的学生。比起其他同学来说,选择这条路没那么简单,徐雅南却用他特有的“三分野”在路上越走越远。

 

 

 
1
“野生”的负责人
 

“有时候做着做着,突然就变成负责人了!”徐雅南总是这么笑着说。其实,这一个个“负责人”来得也不是那么突然,这是努力的累积,也是莫大的肯定。

 

2016年,徐雅南成为某项目分机负责人,负责软件信号处理的部分工作。项目的核心算法报告需要更高级别的软件负责人起草撰写,由此指导每一个分机如何进行信号处理工作。项目前期留下来的工作空白较多,虽然徐雅南只是多个分机负责人中的一位,但他想“科研工作不是独立的,要想成功,谁也离不开谁”。摆在徐雅南面前的问题激起了他的责任心,“既然接了这个项目,那就希望自己能够从中得到成长。”想要成长,就不能拘泥于自己目前负责的工作。即使目前的能力与承担的内容暂不匹配,他却看到了成长的机会。那几年,每年都有大半年时间需要在湖上、海上试验,随着对项目的了解逐渐全面和深入,徐雅南开始自己撰写项目的算法报告。没有直接经验可以借鉴,遇到问题的他就抓紧每一次机会,见缝插针地请教各方面的前辈,即使方向不一致,他也尝试发散性地从中钻研,并发现其中的共通点。当最后这份可以指导各个分机工作的“武功秘籍”摆在所有人面前时,大家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份完善甚至优秀的算法报告,已经不再需要软件负责人撰写,作为具体分机负责人的徐雅南已经把整个项目的软件工作摸透了!

2
“野心勃勃”的博士
 

“感觉自己的层次还是不太够。”在徐雅南看来,很多技术的突破都是基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创新和突破就会遥不可及。自从开始做项目分机负责人后,他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逐渐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要不还是考个博士吧!”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盘旋了许久。2021年,长期在三亚出差的他,在工作之余报名了博士考试。即使每次试验连续不断,试验结束后的徐雅南也会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进行复习,最后从数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博士对于徐雅南来说不是一个名头,而是一个向先进技术迈进的方式。“像我们这种人,就是希望在技术上有很大的突破!”这个念头支撑着他在忙得晕头转向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继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丰富的博士课程和多样的课题研究帮助他在工作中有了更多的思路和突破。2022年底,正值项目的关键时期,大量的工作让时间本不富裕的徐雅南恨不得有好几个分身。身兼多项任务的他还面临着博士的期末考试,白天晚上工作,晚上九点以后回家查资料学习,凌晨一两点才上床休息。在考试前夕,做了三天“阳人”的徐雅南在单位消完毒、做完报告便昏昏沉沉地回家了,而到家后的他却毫无困意,因为第二天就是博士课程的考试。“这种时候只能忍一忍继续复习,学习的进度要跟上!这个博士是一定要念的!”徐雅南至今也没回忆起自己当时是如何熬过那一段时间的,倒是他层出不穷的成果告诉大家,这个“野心勃勃”的博士真让人服气。

3

有点“野蛮”的合作者

 

在科研工作中,徐雅南是一个较真的人,认准了重要且正确的事情,便不会轻易退让,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把事情做好。“为什么不提出来呢?没有什么不敢的!工作上有错误的地方要及时说。”这种强硬的态度徐雅南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负责任的体现。无论是初出茅庐还是小有成绩时,他都是那个工作中敢于拍桌子的人,即使看起来好像有点“野蛮”。

 

过硬的实力和“野蛮”的性格,让徐雅南在面临困难和质疑时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勇气。2017年,正值某项目技术研讨,此时的他刚工作不久。由于项目首次采用新阵形,徐雅南便根据实际情况提炼出了新的跟踪公式。而这一新的公式却被当时跟踪模块的负责人在会上直接指出与传统公式不匹配,“肯定不是这样的!错误的公式将无法指导跟踪模块的软件开发!”其他的组员也面面相觑,因为这个新公式跟大家从未接触过,根本不知道效果到底如何。徐雅南便急了起来:“传统基阵是规则的,而我们项目的基阵是不规则的,将传统公式完全套在这个项目上不适用!”“我们根本不知道你的新公式怎么样,万一不行怎么办?”“我的公式是通过传统公式演化归纳形成的,有理论和仿真数据支撑!”。这是徐雅南第一次在讨论技术问题时与同事们正面“交锋”,态度坚定且强势。面对负责人的质疑和同事们的不解,他没有再辩驳,而是二话不说立刻按照自己的公式进行了操作,一通演示下来,效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观点被实际行动和结果证明了,质疑和否定的声音也就此消失。

 

水声路漫漫,其实“野”一点也没关系。有了“野生”“野心”“野蛮”,科研路上的徐雅南才会有更多的底气。

 

 

| 来  源:二部
| 责  编:陆树菁
| 校  对:史毅峰
| 审  核:杨巧君
| 审   定:程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