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声纳装备从有人平台向无人平台拓展,八部收放团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一路高歌猛进,拿下一个又一个竞优的胜利。可这些胜利来之不易,从传统有人收放走向无人收放的路上,收放团队一开始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失败和挑战。
记得项目初始,我们满怀信心,认为凭借现有的水面和水下收放技术,肯定能轻松实现无人艇上的声纳收放,历经三个多月的湖上磨练后便信心满满地踏上了海试征程。首个航次,无人释放阶段整体符合预期,大家内心窃喜。可接下来的回收阶段,如同一场暴风雨将所有人的喜悦之情彻底浇灭。回收初期,一切似乎尽在掌控,但到了回收阵段和拖体时,视频观察岗不断传来阵阵急躁催促的指挥声。
“叠了,叠了,快停车!”
由于回收阵段的不规律排布,给回收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二次释放需要不断地人工干预。
“不好!拖体要撞头架了!”
“还是拿着对讲机去甲板看着吧,这样安全点。”
这句话就像一根刺深深扎进每个人的心里,因为这意味着项目团队“甲板无人化”的目标失败了,数月的辛勤研究和湖上三个月的努力,都化为了泡影。
回航途中,操控室内一片沉寂,我们泄气地坐着,面面相觑。此时项目负责人林婕研究员打破了沉闷的局面。
“接下来的航次,咱们还是去艉甲板站站吧,这样才能和设备“共情”。大家不要泄气,要把体会总结成经验,看看人干的事如何让机器来干!”
没错,研究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呢?失败了就再站起来,就先从收集基础数据做起, 代替设备先去感受一切。
之后,攻关团队重新梳理技术状态,明确分工,提出优化改进方案:王俊雷高工针对排缆问题,开发了图像自主感知系统,实现了自主纠偏和整齐排缆。林婕研究员与朱文武高工首次提出了全新的被动释放技术,利用海水对阵段尾部稳定器的冲刷力,将结构和流体力学完美结合,大大提高了线阵释放稳定性和系统可靠性。在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迎刃而解。
终于,在第二次海试中,我们成功实现了二十多次收放的全过程无人干涉,收放风险全部释放!2022年12月,海试PK竞优如期举行,我们八部的收放项目团队大放异彩,完成连续收放三次考核指标,斩获满分佳绩。
无人技术的突破,正契合国防装备智能化的迫切需要。于是,我们又紧锣密鼓投身于新装备的研制之中。装备终归是要上战场的,因此我们始终秉持精品意识。
“我们团队要大胆创新,验证充分,让无人收放不再是焦点和难点,而是成为空气般的存在。”
在后续的设计方案论证中,控制团队引入了数字孪生和智能感知技术,从简单的图像捕获跃升为机器视觉传感;机械团队进行机电液联仿,产品线仿真线交叉迭代;动力团队进行大刀阔斧地改进,选用更为可靠且适用无人领域的能源方案,项目团队再次以方案竞优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
正是经历了失败的洗礼,使得成功更加绚烂,我们的无人收放团队是从失败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的每一步都更加踏实、自信。未来我们必将迎难而上,在国防装备无人化这一条路上走的更远,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